回首頁 |
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北管戲曲歌舞小戲偶戲劇評藝陣其他傳統工藝
|
歌舞小戲
台灣的牽亡歌陣(三)
【牽亡歌陣的表演者與表演型態】 〔牽亡歌陣的表演者〕 牽亡歌陣的成員大多是業餘表演者,陣頭也是臨時組織,並無職業牽亡歌陣,演出者也並非專業的神職人員,主要是因為單靠牽亡歌陣為業無法維持生計之故。 一般牽亡歌陣通常只有五位成員,前場表演者四位,後場樂師一位,其中法師與樂師為男性,其餘為女性演員。就筆者所見的牽亡歌陣藝人平均年齡約在三十至五十歲之間,教育程度不高,且均為已婚婦女;她們平時大多在家中從事家庭代工或為家庭主婦,如有演出才組合成團。未婚少女不願參與牽亡歌陣,或許是由於牽亡歌陣是喪葬陣頭,民間頗為忌諱,且演員社會地位不高,從事牽亡有損形象之故。牽亡歌陣成員除了家庭主婦兼差演出之外,也有歌仔戲和車鼓戲演員兼任;因為台灣民間劇團演員並無固定薪資,有演出才有收入,平時沒有演戲時就去充當牽亡歌陣演員以增加收入。 參與牽亡歌陣的表演者當然不是基於興趣,而純粹是為了生活所致,大多由於學歷不高,缺乏一技之長,為貼補家用,只好從事「按件計酬」的牽亡表演;由戲劇演員兼任者則都是為了增加演出機會,才會兼差客串演出。近年來由於視聽媒體興起、休閒娛樂多樣化,傳統戲劇演出機會逐漸減少,部份傳統戲劇藝人為了生計,只得兼職放電影、充當陣頭演員、做家庭代工、當臨時工……,其中參加牽亡歌陣也是賺外快的方式之一。 〔牽亡歌陣的腳色分類〕 牽亡歌陣的前場演員共有四位,分別扮演法師、尪姨、娘嬤和小旦四個腳色。其中又以法師最為重要,演出時法師頭繫紅巾戴「額帽」,但並無特殊服裝,僅穿便服即上場演出。 娘嬤又稱「老婆」,穿著黑色系服裝,代表人生的老年階段,扮演帶領亡魂過關、過十殿的腳色。 尪姨又稱「倒退」,演出時面向法師倒退行走,八○年代民間歌謠「倒退嚕」即由此而來;尪姨身穿青色,衣服代表人生的「青年」階段,扮演陰司路上開路引魂的腳色。 小旦身穿白衣,代表人生的「少年」階段,扮演「隨從」的腳色。 娘嬤、尪姨和小旦的服裝都是上身唐裝式布扣加 V 字領,下身是夏天穿短裙,冬天則是短裙加長褲,鞋子則都穿布鞋。這種服裝並非傳統戲劇的服裝,而是類似台灣車鼓小戲的服飾。 樂師與法師相同,僅著便服並無特殊裝扮,演出時以三絃伴奏。 〔牽亡歌陣的表演型態〕 牽亡歌陣演出都會在中央放置一座香亭 ( 歌棚仔 ) ,亭高約一六○公分,屋脊兩端上蹺,亭簷下方橫掛布簾,上書「接引西方」、「陰陽相會」和牽亡歌陣團名,香亭上放置一個香爐;下層則以布簾遮蓋,內置放音機和擴音器材。表演時四位演員環繞香亭,其中法師與尪姨、娘嬤與小旦,兩兩相對,其方位是法師右側為娘嬤,左側為小旦,對面為尪姨。 牽魂陣表演時,法師左手執法螺(牛角),右手持法鈴(帝鐘)擔任主唱、主演;尪姨雙手持黃色的「古仔錢」(冥紙),不時揮舞,負責在陰司路上向守關小鬼繳交「買路錢」;娘嬤則左手持絲巾,右手拿羽毛扇與法師對唱、應答;小旦也是手持羽毛扇負責與法師對唱。其中法師只唱唸不舞,尪姨、老婆、小旦則邊唱邊舞。後場樂師則以三絃伴奏、串場。 【牽亡歌陣的唱腔與身段】 牽亡歌陣被歸類歌舞小戲是因其有歌、有舞、有對白、有劇情,但都只是簡單、重複的曲調和身段。牽亡歌陣演出的主要目的既在於引渡亡魂,因此雇主並不會在意演員的唱腔是否優美,身段是否精緻,演技是否精湛,作為喪葬陣頭,牽亡歌陣的儀式性當然勝過它的藝術性。 〔牽亡歌陣的曲調和音樂〕 牽亡歌陣的演出其實是包括唱腔和對白兩大部份。唱腔部份最主要曲調就是民間俗稱的【牽亡調】,全場九成以上的唱腔,都是演唱【牽亡調】;質言之,牽亡歌陣的唱腔幾乎是由【牽亡調】所構成。 【牽亡調】旋律輕快,曲風愉悅毫無哀傷氣氛,喪事原本應該是悲傷哀悽的,但【牽亡調】反而是節奏快速,完全不符合喪葬哀傷的性質。揆其原意,蓋牽亡之目的在牽引亡魂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而「陰府路上千百關」,亡魂要渡過三十六關、七十二路、十殿地獄,其路途遙遠,因此必須匆匆趕路,才能抵達極樂世界,因此【牽亡調】輕快、節奏快速。其次,台灣民間觀念認為鬼魂行走乃離地三寸以飄行方式前進,並非如外國鬼魂用行走或跳躍方式行進,因此牽亡歌曲調速度輕快以符映鬼魂步調。且在台灣歌仔戲曲調之中節奏最快的【陰調】,也正是用在陰間或鬼魂出現之情節。 再者,親人亡故雖是傷慟之事,但果能引渡亡魂至極樂世界享受榮華富貴,也是可喜之事,因此,【牽亡調】旋律輕快或為此因素。 牽亡歌陣除以【牽亡調】為基本曲調之外,也穿插歌仔戲曲調和流行歌謠的演唱。其中引用自歌仔戲曲調部份,歌仔戲最常用的【七字調】、【都馬調】、【雜唸調】等曲調皆不見運用,反而新調如【黑暗路】、【文和調】、【巫山風雲】等新創作曲調經常被引用;其次也有【吟詩調】、【漿水】、【梆子腔】等曲調。至於流行歌謠部份更是包羅萬象曲調繁多,如【三步珠淚】、【中山北路行七擺】及【桃花過渡】等流行歌曲皆時有所聞。 牽亡歌陣的唱腔最主要的演唱為對唱方式,由法師與尪姨對唱部份最多,其次才是獨唱,鮮有合唱方式;演唱時都配合舞蹈動作,邊唱邊舞,一唱一答。 除唱腔之外,唸白也是牽亡歌陣演出的重要內容,唸白有獨白與對答兩種,獨白多在敘述當時過程情境,對答則在描述途中所見的一切情景,大多以尪姨發問而法師作答的方式進行。 在唸白時後場樂師會以三絃彈奏【水底魚】和【上尺譜】等曲調作背景音樂;至於過場時通常由法師吹奏法螺作為串場。 〔牽亡歌陣的身段〕 牽亡歌陣的動作非常簡單且重複,尪姨、老婆、小旦的動作都相同,只有前後左右移動位置,舞步則只是墊步、踏步,雙膝旋轉並扭動腰部和臀部;雙肩作圓形舞動,而雙手不停揮舞絲巾和羽毛扇,如此不斷重複而已。因此,牽亡歌陣的身段其實是非常簡易的舞蹈動作。 牽亡歌陣的身段與傳統戲劇相較,其實不僅簡單而且粗糙,甚至與台灣其他的歌舞小戲如車鼓陣、牛犁陣、打七響等身段都無法相提並論。但如前言,牽亡歌陣的演出並不在娛樂性、藝術性,因此觀眾(遺族)也不會講究它的唱腔、身段是否合乎傳統戲曲「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基本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