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北管戲曲歌舞小戲偶戲劇評藝陣其他傳統工藝
|
北管戲曲
北管戲曲與台灣社會(三)
【北管職業戲班的習俗】 亂彈班的組織與一般傳統劇團差異不大,而其習俗,通常有下列幾項: 1 、命名—亂彈班多以「陞」、「班」、「團」命名,如「瑞興陞」、「壽陞班」、「永合團」等。 2 、組織—班主與戲先生之下,便是前場演員與後場樂師。劇團可分成大人班與囝仔班兩類。囝仔班由班主招收孩童,和家長簽定合約,並為孩童給予名字排行;童伶必須經過數個月至半年的基礎訓練,才能開始演出。而大人班演員,多出自童伶班。 3 、薪資—亂彈班腳色有上六大柱和下六大柱之分,上六大柱指老生、小生、正旦、小旦、大花(淨)與三花(丑):下六大柱指老旦、花旦、二花、公末、付生與付旦。演員薪資基本標準以唱作、扮相與舞台經驗而定,但有些亂彈班以小生、小旦為最高薪,有些則以老生為最高薪。後場樂師之薪資標準則與前場演員不同。 4 、選戲—早期亂彈班演出之劇碼,扮仙戲多由劇團決定劇碼;正戲部分,多由請主決定。戲班於演出前,由小旦穿戴鳳冠霞帔,手捧戲簿由祭典爐主或請戲者選戲,選定劇碼後,須另贈紅包。 5 、禁忌與規矩—北管戲曲界除須嚴守一般傳統劇團的禁忌與規矩之外,由於狗對西秦王爺的發聲有所幫助,所以不可說「狗」字,且將狗尊為「將軍爺」。而且螃蟹對田都元帥有恩,戲班也禁食螃蟹。演員對田都元帥的陪伺神金雞與玉犬,也必須加以祭祀。另外,亂彈班有「食九王爺齋」及「謝館」的習俗,以「新美園」為例,「食九王爺齋」必須從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起,進行到九月九日,為期十二天,藉以消災解厄,免除演出時對天地與神明不敬可能招致的罪過。「謝館」則是在年底延請道士頌經解厄,目的與食九王爺齋相同。 6 、演員性別-早期亂彈班演員以男性為主,據說,至一九二七年「瑞興陞」的囝仔班開始,才有女性亂彈演員的加入。 【子弟社團的習俗】 一般北管子弟社團的習俗,約有下列幾項: 1 、命名-台灣子弟社團之名稱,以「軒」、「園」、「社」、「堂」最為普遍;「齋」、「閣」、「會」、「團」次之。另有少數例外者,如「金海利」、「樂樂樂」。 2 、拜館-外地的子弟團至本地表演之前,須先到本地各曲館拜館,進行拜館時須準備金燭糕仔,並以陣頭為地主的王爺或元帥扮仙。 3 、開鼓介-開鼓介就是開始演奏的意思。開鼓介之前必須燒金紙、鳴放鞭炮,然後由打小鼓者「走馬介」引起音樂。 4 、禁忌與規矩-北管子弟供奉「將軍爺」、「金雞」和「玉犬」,不可說狗字、禁食螃蟹等,情形都和亂彈班一樣。此外,北管子弟社團特有的習俗是農曆九月一日至九日,必須齋戒吃素,據說西秦王爺的好友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水德星君、關星帝君、玄天上帝、九天玄女、王母娘娘及觀世音菩薩諸神,在此期間和西秦王爺相偕至戲班巡視,並替戲班演員「解罪」,藉以卸除因演出需要責罵天地、神明的罪過,才能免於災禍。 5 、選戲-子弟團開台後的首次登台,都演吉祥戲,演出時在戲棚上必須掛蘿蔔頭與貼有紅紙的木炭,取「好彩頭」之意。而在其他喜慶節日中,經常演出的是《天水關》、《打金枝》、《渭水河》及《晉陽宮》等劇碼。 6 、賞金-觀眾給予子弟或社團的賞金,必須悉數充作社團活動金,不可由私人領得。 7 、入館習俗-子弟入館學習曲藝,必須自行準備「金紙、香、蠟燭、糕點、鞭炮」等五項,敬奉「老王爺」(戲神),此外,還要向曲館先生(老師)行禮,隆重的是行跪拜大禮。 8 、子弟性別-昔日子弟團的團員甚少有女性參加,一方面是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公眾事務多由男性參與,女性較少有機曾參加高層核心的宗教祭祀活動,而北管戲曲較為慷慨激昂,也較不適合女性參與。 【傳統演劇的社會功能】 台灣傳統演戲活動,是文化藝術與民間信仰的結合產物,與所屬時代、社會有交互影響之關係。戲劇的演出會隨著社會環境的需求,對民眾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而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環境與民眾的人生觀、價值觀及生活模式,也會反映在戲劇活動中;由此可以得知,傳統演戲活動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它兼具宗教、娛樂、文化、教育、藝術、社交聯誼、心理與經濟等多重社會功能,其內在意義值得重視。 宗教信仰為傳統演戲活動最大功能,由於台灣孤懸海外,清廷政令不彰,宗教信仰成為撫慰民眾心靈的最大力量。因此,台灣歲時節令祭祀活動頻繁熱烈,民間戲劇活動為酬神演劇,舉凡神誕、寺廟慶典、建醮、重要節令、民間社團與祭祀公業之祭祀、民眾還願、婚喪喜慶等,即以戲曲技藝作為祭祀、驅除邪煞、酬神與婚喪喜慶之儀式,戲劇演出成為民間信仰的必然活動。 從娛樂角度言,傳統社會傳播媒體尚不發達,伴隨防衛組織、宗教信仰而來的民間子弟戲曲技藝活動,便成為民間最為普遍的共同娛樂;此外尚有職業劇團的演出,演戲活動在酬神之餘,兼具娛人之功能,因此,宗教與娛樂即為民間表演活動的基本功能。 以文化功能言,戲劇活動為民間與社會文化交互活動之產物,民眾藉由戲劇活動,表達情感並寄託期望,戲劇本身便成為文化之表徵,民眾往往透過戲曲或其它儀式,在社會文化動態均衡的尋求過程中,反映出生活現實。 傳統演戲活動其有強烈的社會教育功能。傳統戲劇故事來源甚為廣泛,舉凡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的傳奇故事,英雄將相、忠臣孝子的事蹟,乃至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描述,其是包羅萬象。由於傳統戲劇活潑的演出形式,能寓教於樂,對底層民眾,需可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戲曲中描述英雄將相、忠臣孝子事蹟及因果報應的故事,所闡揚的忠、孝、節、義觀念,都是維繫民眾倫理道德,加強民眾歷史與民族意識最重要之力量。俗諺說:「做十三年海賊,看一齣斷機教,流眼淚。」足見戲劇對民間教育影響之深。 就藝術層面而論,傳統戲劇活動乃融合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等多項藝術,兼具靜態與動態之美的綜合表演藝術。藉由演員身段動作、唸唱、說白、裝扮,表達劇中人物之情感:加上音響、舞台光影的輔助,呈現出意涵豐饒的戲劇活動。就藝術傳承與創新的角度言,透過世代相傳的演劇活動,注入民間藝人的智慧,使得傳統戲劇活動更具生命力。 就社交聯誼的功能而言,由於閩粵沿海居民冒險渡海來台,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盜匪之侵襲,以及各種人為的生存壓力,必須仰賴同鄉與宗親力量之保護:為相互扶持,結合力量,移民大抵依原有的地緣關係聚居,並建立寺廟作為共同的宗教信仰中心,以及凝聚情感的重要力量。因此每逢節令及神佛祭典,演戲酬神、娛人,並宴請外地親友,藉以達到聯絡情感的目的:而以戲曲技藝結社的于弟曲館、陣頭,除肩負聯絡鄉里情感、互助合作之責,更成為地方祭典活動中,極為普遍而重要的業餘團體。戲曲活動成為傳統農業社會中最為開放的民間活動,演戲活動亦充分發揮社交聯誼的功能。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由於民眾在現買人生中,不論人際關係、倫理情感或功名利祿之追求,時因環境與個人的聰明才智所限,常出現有志難仲之嘆;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劇演出的題材,均取材自豐富而多樣的現實人生,劇中人物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之呈現,腳色與腳色間的感情糾葛,人物與自然、人為環境的衝突,人物內心的本我、自我與超我的苦悶,均為現實人生中之寫照。因此,民眾可藉由觀看戲劇演出,彌補現實人生中的缺憾,獲得心理之補償。 以經濟層面而論,各地寺廟神誕、祭典的表演活動中,時常伴隨演戲活動而形成市集;由於台灣傳統劇場為開放劇場,每逢民間重要節令、寺廟祭典、廟會,都會促使商業活動的蓬勃。演員與商人利用鄉村祭祀活動,表現其技藝或從事交易行為;而演戲活動附近的商家,也因而增加營利之機會。傳統演戲活動兼具宗教、娛樂、文化、藝術、教育、社交聯誼、心理補償作用與經濟等多重社會功能,不但富涵社會意義,對民眾經濟與精神生活亦有深遠影響;而北管戲曲在傳統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性與普遍性,尤甚於其他劇種;它和庶民宗教信仰及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
〔本文刊於《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