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
曲罷不知人在否─明華園《散戲》

      〈散戲〉改編自洪醒夫小說,內容描述歌仔戲在時代潮流衝擊下,戲班的辛酸與無奈。鄉土作家洪醒夫的小說具有深刻的社會關懷,但〈散戲〉作品中並並沒有激情.吶喊,而是透過平實的文字,冷靜地凝視著台灣舊文化的崩解與轉型,<散戲>小說情節令人感嘆,在新舊時代的更迭下,沒有人能阻擋傳統文化的流失。作者詳實地記錄這段鉅變的過程,為這片土地留下歷史的見證。但小說的景像、意境,並無法完全呈現在戲劇舞台上,質言之,優美的辭藻未必能以戲劇方式呈現,必須透過編劇、導演的轉換.改編才能讓小說賦予新的生命,因此文學作品改編成戲劇,並非只是改寫,而是全新的創作。
           1990年明華園曾與蘭陵劇坊合作製作〈戲螞蟻〉,劇情也是描述歌仔戲班衰微沒落,事隔20幾年之後,歌仔戲班的處境更加艱難。
           由於都會區土地寸土寸金,宮廟幾乎都沒有廟埕,當然也無法演出戲酬神,而民間戲班的主要市場是在廟埕,但外台戲演出卻經常被民眾檢舉噪音而遭受取締,傳統演戲酬神的傳統,逐漸被社區卡拉OK、歌星聯歡晚會或鋼管秀取代,傳統戲班的生存空間也日漸狹窄,演出機會也愈來愈少。
              明華園的〈散戲〉是結合現代舞台劇與傳統歌仔戲的表演型態,劇情呈現歌仔戲班因社會的變遷,從內台戲的風光歲月,流落到外台酬神演出,最後在影視媒體的競爭下,逐漸失去表演舞台的過程。〈散戲〉劇中有舞台劇、歌仔戲,還有穿插時空的戲中戲,劇情描述傳統劇團在時代鉅變下,自身的衝突、矛盾,及戲班演員的無奈,<散戲>全劇有歡笑、悲情,有嘲諷.控訴,也有堅持與妥協,真實呈現傳統戲班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
           明華園〈散戲〉製作堅強,編劇、導演黃致凱是台大戲劇系科班出身,雖是新世代編導,但其編導功力令人驚讚,他將文學作品完美地轉化為戲劇表演,此外〈散戲〉的舞台美術、燈光布景,音樂編曲均優異,不但展現傳統歌仔戲的美感,也展現現代劇場的風格。全劇高潮迭起張力十足,演出扣人心弦精彩萬分。
           〈散戲〉主要演員包括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資深藝人高玉珊、明華園第三代演員陳昭婷,歌仔戲新秀李郁真,此外,本劇還加入多位現代劇演員參與演出,〈散戲〉主要演員雖年輕,卻是演技精湛,唱作俱佳,令人耳目一新。
           值得注意之處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近年來明華園各子團的演出中,都可以見識到明華園第三代子女,己陸續登台表演,且擔任主要角色,有後來居上.世代交接的趨勢,明華園新世代不但繼承傳統歌仔戲的唱工、身段,而且融入現代舞台劇和舞蹈.投影效果,使傳統歌仔戲再度創新.蛻變,符應時代的潮流,他們將繼續傳承明華園歌仔戲的薪火,並且結合現代藝術元素,使明華園家族歌仔戲再創新機。
           明華園的〈散戲〉不只是一齣精采的戲劇表演,更反映台灣傳統歌仔戲的滄桑,〈散戲〉演出的是台灣傳統戲劇的歷史,反映傳統戲劇從風光到沒落的過程,也演出傳統戲班藝人的落寞與哀愁,呈現臺灣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散戲〉讓我們深刻思考,在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古典與時尚對立的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取得平衡,讓傳統與現代接軌。而我個人最在意的問題是,在現代社會網路世界中,如何讓新世代族群認識、認同傳統文化,並成為他們生命的基因、生活的元素,讓傳統文化的種子繼續根植在這塊土地上,不再只是古老的記憶,而是現代生活時尚,使看歌仔戲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如此才能使傳統戲曲繼續流傳。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