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台灣傳統戲曲
台灣傳統戲曲風華-台灣的大戲(二)
參、亂彈戲 一、亂彈戲的淵源與流傳 台灣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表示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清代中葉以降,至台灣光復之前,亂彈戲曲曾是台灣民間最為盛行之傳統戲曲,二百多年來喧囂熱鬧的北管戲曲響徹台灣時空,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成為台灣歷史舞台重要的背景音樂。 台灣最早流行之戲曲音樂為南管曲藝,雖南管曲藝精緻典雅,曲文優美,深獲文人雅士所喜愛;但因曲高和寡,一般基層民眾難以吟詠,且南管優雅、舒緩的音樂節奏,不符廟會熱鬧需求,因此,清乾、嘉年間,花部亂彈傳入台灣之後,「北管」迅速取代「南管」,成為台灣最流行的戲曲藝術。 亂彈原本為尊崇雅部崑曲,貶抑其它聲腔之稱謂,按清朝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統謂之亂彈。」雅部專指崑曲,原有尊崇崑曲之意,其它各種聲腔均歸納為花部,統稱為亂彈,乾隆以降,通俗質樸的花部亂彈便盛行於民間。質言之,清中葉所謂「亂彈」是指非崑曲之各種聲腔。焦循《花部農譚》則言:「梨園尚吳音(即崑曲)」,然而「吳音繁縟,其曲雖極諧於律,而聽者使未看其文,無不茫然不知所謂。」而「花部者,其曲文俚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花部亂彈以其俚質通俗,廣受一般民眾之喜愛。 大陸並無「北管」之劇種,台灣早期文獻亦無此名稱,「北管」原本僅為「南管」之對稱,而所謂「管」可能為「曲館」之意。民間稱呼演唱南音、南樂的曲館為「南館」,後來以訛傳訛,遂變成「南管」或「北管」之稱。台中「新美園劇團」之眉幕即書「北館」字樣。 以「北管」與「亂彈」二詞之關係言,「北管」泛指早期傳入台灣,所有以官話(正音)演唱之各種聲腔與非閩南、非客家語系的各種音樂,均統稱為「北管」;因此北管戲曲的內容非常龐雜,凡是福佬、客家以外的所有樂曲,均被歸為「北管」之範疇,而其中最主要者,即為「亂彈」戲曲。故台灣民間所稱的「北管」多專指「亂彈」。質言之,台灣的北管,其實是包括花部亂彈與雅部崑曲,狹義的北管專指「亂彈」,而廣義的北管,尚包括崑曲、四平腔和其它非福佬、非客家系統的各種聲腔。 北管戲曲所使用之語言,一般稱為「官話」或「戲語」,為介於國、台語之間的特殊語言,對一般觀眾而言,相當難以理解。例如戲語「魁星走動」,唸為「ㄎㄨㄟˊㄒㄧㄥㄗㄠㄉㄨㄥˋ」,「何不獻上」唸成「ㄏㄜˊㄅㄨˋㄏㄧㄢˋㄕㄤ」;既非國語又非台語,一般認為是「變質京音」或湖廣地方話。北管戲曲的腳色,有上六大柱與下六大柱之分,上六大柱是指老生、小生、正旦、小旦、大花(淨)與三花(丑);下六大柱則有老旦、花旦、二花、公末、付生與付丑。而北管的發聲方法,分為粗口與細口兩類,小生與旦腳使用細口(假嗓),其餘腳色則使用粗口(本嗓)演唱。 台灣戲曲諺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亦為閩西和閩南流行之戲諺,或可作為探討台灣亂彈流變的線索及其與廣東漢劇、海豐和陸豐之西秦戲及閩西漢劇間的淵源。連橫《台灣通史.風俗志》:「台灣之劇,一曰亂彈;傳自江南,故曰正音。其所唱者,大都二簧西皮,間有崑腔。今則日少,非獨演者無人,知音亦不易也。二曰四平,……。」連氏所稱「台灣之劇」演唱二簧西皮,間有崑腔的亂彈應是日治前傳入台灣,成為亂彈「新路」的皮黃戲,有別於一九一○年代以後由上海京班、福州京班傳入的大陸京戲。一九二○、三○年代大陸京戲於台灣流行一時,亦被稱為「正音」或「北管」,民間則稱為「外江戲」,但與台灣之亂彈為不同劇種。 二、北管扮仙戲 北管戲曲之所以被認為神聖而隆重,與其「扮仙戲」有必然之關係,因為扮仙酬神祈福是民間演戲最重要之目的。俗諺謂:「誤戲誤三牲」,意謂耽誤演戲即是耽誤祭典儀式,可見廟會活動中演戲酬神之重要性。 台灣演戲習俗,於正戲演出之前必先表演一段「吉慶戲」,民間俗稱「扮仙」,所謂扮仙即是演員扮演天界神仙,向神明祈求賜福之情節。此外,「扮仙」與否亦成為請主是否給付戲金之標準,假如演過扮仙戲,即使突然狂風暴雨而無法繼續演出正戲,請主仍須支付所有戲金。 台灣常見的扮仙戲有《三仙白》、《三仙會》;其次是《醉八仙》、《天官賜福》;再其次為《蟠桃會》、《富貴長春》;而《大拜壽》、《太極圖》、《五福天官》及《金牌仙》則較少演出。北管扮仙戲分成神仙戲與人間戲兩部分,神仙戲內容大都描述某神明壽誕,三仙、八仙、天官或各星君前往祝賀並賜福信徒的情節。人間戲則是演出人世間的吉祥故事,情節都是敘述歷史人物金榜題名、闔家團圓或功成名就、封官晉爵的內容。人間戲常演劇碼為《金榜》、《卸甲》、《封王》及《封相》等齣,其中又以《金榜》最為普遍。 北管扮仙戲之唱詞與台詞,均為吉祥語,扮仙戲之劇情均為描述神仙賜福與加冠晉祿,而扮仙戲腳色反映人民對未來的期望,因此,北管扮仙內容呈現台灣人的價值觀與人生的希望。例如在《三仙會》、《三仙白》中主要腳色有福、祿、壽三仙、魁星、麻姑及白猿。福、祿、壽三仙代表福氣、財富和長壽,福、祿、壽三仙所獻之寶也有其象徵意義,福仙獻魁星,魁星代表功名,象徵人民期望狀元及第;祿仙獻麻姑,麻姑獻壽代表民眾希望長命百歲;壽仙獻白猿,白猿獻蟠桃代表希望長生不老。在《醉仙》劇中靈芝、瑞草象徵的是祥瑞,白鶴意謂長壽。在《天官賜福》中,包括了福壽、祿壽、富貴及五子登科等意義。在《金牌仙》劇中玉帝命註生娘娘送文曲星投胎至人間積善之家,代表民眾能夠達到祈求麟子的願望。此外,《封王》、《封相》及《卸甲》都是歷史人物功成名就的故事,民眾藉此希望效法古人精神。《加官》代表官位的高升。《金榜》中的鍾景期穿著狀元服代表金榜題名,葛明霞穿鳳冠霞帔,意謂洞房花燭,二人同進同出表示闔家團圓。 在扮仙戲中,反映了福氣、祿位、長壽、功名、富貴、升官、喜氣、祥瑞、財富、生貴子及闔家團圓等希望;這些願望都是民眾所祈求的,象徵了台灣人民的價值觀及其人生目標,在扮仙戲裡民眾向神仙表達他們的期望,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在扮仙過程中得到融合交會。 三、北管音樂和樂器 北管音樂分為西皮與福路兩大類,西皮屬皮黃系統,民間稱為「新路」;福路屬梆子系統,民間稱為「舊路」。北管曲牌數量眾多,且各有不同用途。曲牌吹奏以嗩吶為主,俗稱「牌子」。北管樂器通常因地區、派系、規模之不而有差異,一般常用之文場樂器有:吊規仔(西皮派)、殼仔絃(福路派)、三絃、揚琴、嗩吶、噯仔、笛子等;武場常用樂器則有:單皮鼓(北鼓)、梆子、搖板、木魚、堂鼓、通鼓、大鑼、小鑼、響盞、鐃鈸(分大鈔、小鈔)等。除北管戲曲使用北管音樂之外,早期台灣之布袋戲與北部之傀儡戲,亦援用北管樂曲,因此,北管是台灣民間最為普遍的傳統音樂。 詳細而論,「嗩吶」為吹奏樂器,俗稱「鼓吹」,小嗩吶又稱「海笛」,其形制為相形木管上開八個音孔,木管上端裝一細銅管,銅管上端套以葦製哨子,下端則承接一銅質喇叭口。嗩吶音色高亢嘹亮,除用於獨奏或合奏外,亦使用於戲曲伴奏場合,為喜慶節日吹打鑼鼓樂隊中之要腳,是民間使用最為廣泛的樂器之一。「海笛」俗稱「達仔」或「噯仔」,常用於戲曲及民間音樂。其桿子的長度通常為六寸以內,其它各部件也較小,流行於江蘇、浙江、安徽及閩台一帶,發音尖銳響亮,音色高亢。 「笛」為竹製橫吹之吹奏樂器,俗稱「笛子」或「品仔」,上開膜孔及吹孔各一,有六個按音孔,較常見者為梆笛與曲笛,梆笛音色較高亢、清脆,用來扮奏北方梆子戲曲,曲笛的音色則較圓潤,用於崑曲的伴奏,笛可獨奏,亦可伴奏及合奏,於民間樂隊中,常處領奏之地位。 「大鑼」為打擊樂器,體圓且平,銅製,中心部分較低,外緣部分發音較高,音色粗獷宏亮,多用於戲曲伴奏和民間樂曲合奏。「小鑼」亦為打擊樂器,於京戲中稱為「京小鑼」,其鑼面較大鑼為小,中心部分稍為突起,音色突出,能豐富節奏。「響盞」亦為打擊樂器,又稱「碗鑼」或「湯鑼」,為小鑼之一種,圓形而中間微凸,演奏時左手指支定響盞內緣,右手持薄木片敲擊之,音色突出。 「鐃鈸」為打擊樂器,鐃鈸皆為銅製,中間隆起如水泡,每副兩片,相擊發聲。鐃的隆起部分較小,音色較嘹亮,鈸的隆起部分較大,音色較渾厚,在戲曲、秧歌及民間樂隊,使用極為普遍。 「拍板」為打擊樂器,簡稱「板」,由兩塊長約二十公分,寬約六、七公分的瓦形竹片組成,上端鑽孔用繩子穿連,下端開合自如。演奏時手握一塊竹片,甩動另一竹片相擊發聲,用於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並常與板鼓合用,具有調節音樂之功能。「南梆子」為打擊樂器,又稱「梆子」,由硬木製成,演奏時以竹籤或葦籤敲擊,音色渾厚,為一種節奏樂器。 「板鼓」為打擊樂器,又稱「單皮鼓」,鼓框使用堅實的木料製成,鼓面圓形且微微凸起,鼓腔內呈喇叭形,演奏時,大都將其空懸在繫有繩子的竹製或木製鼓架上,用兩根鼓籤敲擊,聲音短促強烈,音色剛烈,於民間樂隊和戲曲伴奏中居指導地位。 「木魚」亦為打擊樂器,又稱「卜魚」,原用於佛教「梵唄」之伴奏,多以桑木或椿木製作,雕成魚形,中間挖空,用小木槌敲擊發聲。「堂鼓」又稱「通鼓」,形狀為長筒形,上下筒口各蒙牛皮,所發出的聲音近似「通通」的音響,帶有幾分嚴肅氣勢,常在較為莊重的場合使用,並常和嗩吶搭配演奏。 「三絃」為彈撥樂器,又名「絃子」,直柄,木質音箱扁平近橢圓形,音箱上兩面蒙皮,稱為「鼓頭」,以琴桿為拍板,無品,有三條根絃。三絃又分大小兩種,大者又叫「書絃」,用於北方大鼓書、單絃伴奏樂隊中;小者因盛行江南,又稱「南絃」,用於彈詞、崑曲伴奏,北管所用者皆為小三絃。「殼仔絃」為拉絃樂器,是北管福路派的主奏樂器,音箱為椰子殼製成,再蒙上銅木板,琴桿為堅木所製,絃有兩根,分銅製及鐵製兩種,使用馬尾弓拉奏,是旋律樂器中的頭手絃。民間樂隊中有音箱大小不同殼仔絃,音箱大者為低音和絃,小者為高音和絃。 「京胡」為拉絃樂器,約於清乾隆末年,隨皮黃腔發展而成,是京戲及漢劇中的主奏樂器,它由竹製琴桿及琴筒所組成,琴桿製有千金鉤,筒口蒙有蛇皮,使用馬尾弓拉奏,音色宏亮,北管樂西皮派稱京胡為「吊規仔」,乃是以其音色取名。「揚琴」為打絃樂器,又稱「洋琴」、「打琴」,原為阿拉伯及古波斯一帶流行的擊絃樂器,於明、清之際傳入中國。琴身呈梯形蝶狀,琴箱兩側裝有絃軸及絃釘,箱面上有對等的琴橋來張架鋼絲絃,演奏時雙手持琴竹(琴筧)敲擊琴絃發音。揚琴之音色優美柔和,聲音悠揚而宏亮,廣泛使用於民歌、戲曲伴奏及器樂合奏與獨奏。 四、北管戲劇目 北管戲劇目,根據文獻資料,將其表列如下: 表2-1 北管戲西皮派與福路派劇目 (1997年10月製表)
資料來源:《鑼鼓喧天.話北管.亂彈傳奇》,頁二八、三○ 由上表可知,以劇目之數量言,據目前所見之資料顯示,西皮派有九十三齣劇目,而福路派則有九十八齣,二者劇目數量相去不遠;不過,西皮派與福路派之劇目甚少相同。至於兩派劇目之名稱,以三字為多,並常見「山」、「關」、「會」等為名稱。 五、台灣亂彈戲曲之發展 台灣亂彈戲曲之發展,最初可能是在彰化平原地區。其中彰化「梨春園」北管子弟社團歷史相當悠久,該社團為南瑤宮大媽會之輿前子弟團,雖歷經時空之遞進與人事變遷,不少文物均已散失,但目前仍保留部分古老牌匾與泛黃的戲曲抄本。彰化俗諺:「有理沒理,相邀到『大媽館』評理。」足證「大媽館」已成為當地民眾從事社會活動的重要會館。而彰化市近幾十年來有所謂四大劇團,即「梨春園」、「集樂軒」、「繹如齋」與「月華閣」,分別擔任南瑤宮老大媽、老二媽、聖三媽及老四媽的輿前子弟,每逢廟會慶典,均競相較勁,其中尤以「梨春園」與「集樂軒」最為激烈。 北管劇團可分為職業戲班和業餘社團兩種,職業劇團一般稱為「內行班」,演員多由童伶組成,以演戲為職業。民間稱北管戲為「大戲」或「正音」,在一般民眾觀念中,北管戲被視為最正式、隆重的戲曲;因此舉凡建醮、入廟等較莊重的廟會活動,通常均會演出北管戲以示隆重。日治之前,業餘及職業亂彈戲班林立,布袋戲、傀儡戲常以亂彈為後場音樂,其樂師與演員不乏亂彈子弟;台灣中北部之天師正乙派道士,不僅熟諳亂彈,於科儀中亦使用不少亂彈戲之關目排場。 業餘的北管社團一般稱為子弟團,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稱為「子弟」,有別於職業劇團演員。至今北管子弟軒社仍是台灣最普遍的民俗社團,北管曲藝盛行時期,台灣東北部、北部及中部都曾經發生派系對立事件,如宜蘭、基隆、花蓮、台北地區的西皮、福路之爭,以及台中、彰化地區的軒、園對抗等事件。王詩琅曾提及:「一九二三年四月,昭和太子訪台,台北大稻埕、艋舺兩地二十六個子弟團出動藝閣與陣頭,其中二十二團北管子弟,其餘南管二團、什音一團,可見當時亂彈在民間的盛況。」由此可知大稻埕與艋舺兩地社團,具有一較長短之意味。 西皮、福路之爭較軒、園對抗嚴重。當時西皮派以軒、堂為名(如得意堂、敬樂軒),主要樂器為吊規仔,供奉田都元帥;福路派則以社為名(如福蘭社、總蘭社),主要樂器是殼仔絃(椰胡),以西秦王爺為戲神。兩派子弟經常發生糾眾械鬥事件,雖清廷派兵鎮壓,雙方仍爭鬥不已,成為台灣戲曲史上最嚴重的對立事件。 由於西皮、福路之爭導源於蘭陽平原,因此宜蘭地區有許多諺語,例如:「 西皮濟不如福路齊」、「豆腐刀削蕃薯皮」、「西皮倚官,福路逃入山。」及「海浪拗腳變豆乳,金蠅捻翅變蔭鼓。」等俗語,都是源自西皮、福路之爭。「西皮濟不如福路齊」,為福路派之言,表示雖西皮派人多勢眾,但福路派較團結;「西皮倚官,福路逃入山。」表示西皮派依靠官方之勢力,而福路派領袖陳輝煌只好率領眾人,跟隨羅大春前往蘇花公路進行開發;「海浪拗腳變豆乳,金蠅捻翅變蔭鼓。」為福路派謾罵西皮派之言,西皮派之標誌為沙蟹,若將沙蟹的腳拗下來就像豆乳;而西皮派則嘲諷福路派猶如金蠅一般,將翅膀捻下就如同蔭豉,彼此互相詆譭。 六、台灣亂彈戲曲現況 北管子弟社團較盛行之地區有宜蘭、基隆、台北縣、新竹縣、台中縣及彰化縣市。就現況言,宜蘭地區活動力較強的社團有羅東「福蘭社」及宜蘭「敬樂軒」,但一般而言,性質多屬北管樂,活動力均較昔日薄弱,活動時各團常需互相支援。基隆地區現存之子弟社團,較著名者有「靈義郡」、「聚樂社」、「得意堂」及「慈雲社」等團體。台北縣林口「樂林園」,板橋「潮和社」活動力較強;新竹「振樂軒」(曾改組為「振樂軒北管促進會」,二○○○年旋改組成「新竹市北管戲曲促進會」)則仍有演出子弟戲;台中縣雖有數十個北管團體,通常以北管樂為主,北管戲則瀕臨失傳。彰化縣市的北管團體雖曾盛極一時,目前僅「梨春園」、「榮樂軒」等少數團體仍有活動。 以亂彈藝人言,曾經榮獲教育部傳統音樂類薪傳獎者計有:曾捷盛、鄭生其(一九九二年逝世)、王宋來、林水金、江金樹(一九九八年逝世)、莊進才及邱火榮等人;北管(亂彈)戲劇類獲獎者有:王金鳳(二○○二年逝世)、葉美景(二○○二年逝世)、呂仁愛(一九九四年逝世)及潘玉嬌等人。 百餘年前,嘉義新港地區藝師於雲、嘉、南各地傳藝,使得新港贏得「北管巢」之美譽,當時新港北管盛極一時聞名全台。民初北部子弟戲經常至奉天宮廟前登台演戲,激起軒員登台興趣,不少軒員粉墨登場,後來新班退出另組「舞鳳軒」,另一新團取名「新義軒」,於是形成「同樂軒」、「舞鳳軒」及「新義軒」鼎足三分之局面。近年來各社團老成凋謝,後繼無人,迄一九九四年,新港文教基金會為「舞鳳軒」發起傳藝工作,正式展開北管曲藝傳習。 此外,彰化縣文化局(前身為彰化縣立文化中心)鑑於南北管戲曲為該縣重要傳統劇種,除設立「彰化縣特色館南北管音樂戲曲館暨文藝之家」外,亦積極從事田野調查及文獻資料之整理,並在二○○○年十二月成立北管實驗樂團,進行傳藝工作。然而,時至今日,現存的專業亂彈劇團,僅有台中市「新美園」,演員平均年齡八十餘歲,負責人王金鳳已於二○○二年五月逝世;宜蘭地區有「 漢陽」及「建龍」兩劇團,日演北管,夜演歌仔戲;桃、竹、苗地區則尚有一些北管藝人散佈於客家或歌仔戲劇團。 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北管戲曲由盛而衰,原本盛極一時分佈各地的子弟軒社,目前不超過百團,而真正尚能粉墨登場表演子弟戲的軒社,不超過五團。由此可見,台灣北管戲曲呈現嚴重凋零現象,西皮、福路之爭早已煙消雲散,往昔北管子弟社團派系的對峙,已不可復見。
肆、四平戲 四平戲或作「四評戲」、「四坪戲」、「四棚戲」或「四蓬戲」。其起源可能為弋陽腔系統之地方戲,後來陸續吸收海豐和陸豐正字戲、亂彈等劇種之身段與唱腔,以及皮黃曲調,逐漸發展而成,流行於閩南、閩西及潮州一帶,而台灣的四平戲,可能由潮州或漳州西部的詔安及平和一帶傳入。 根據福建四平戲老藝人曾憲乙生前表示,四平戲是從江西傳入福建,早期行當為三生、三旦及三花等九腳,後場樂器有鑼、鼓與吹;近代改良四平戲以皮黃為主要曲調,樂器則有四平鑼、小鑼、大鼓、鈔及鈸等,演唱戲曲時以嗩吶及鑼鼓等樂器伴奏,演出內容緊湊,場面熱鬧非凡。 四平戲傳統劇目有《呂蒙正衣錦還鄉》、《蘇秦六國封相》、《蔡伯喈不認前妻》及《劉文龍菱花鏡》等四大棚頭。 台灣的四平戲流行於桃園、新竹及苗栗一帶的客家山區,日治以前並曾盛行於台北地區,中南部地區亦有分佈。四平戲又可分「四平」與「老四平」兩種,一般都將四平戲歸納為「客家北管亂彈戲」之一種,「老四平」又稱為「大鑼鼓點」、「四平本戲」。台灣最遲在三○年代以前,「老四平」已完全為「改良四平」所取代,目前桃、竹、苗地區的「老四平戲」已絕跡。 目前桃、竹、苗客家地區流行的「改良四平」,其實是指北管亂彈戲中的「西皮腔」;而當地所謂的北管亂彈戲則指「福路腔」的北管戲而言,此種觀念與「福佬人」對北管亂彈戲的看法完全不同;亦即「福佬人」所謂之「西皮派」北管亂彈戲,是桃、竹、苗客家地區所謂的「四平戲曲」,而「福佬人」卻認為客家「四平戲」為「西皮」之變調。 宜蘭地區之「宜蘭英歌劇團」,吳貴英藝師於一九八六年榮獲四平戲個人獎,但自吳貴英藝師辭世(一九九○年)後,台灣純粹之四平戲班已成絕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