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北管戲曲歌舞小戲偶戲劇評藝陣其他傳統工藝
|
北管戲曲
共樂軒的憨子弟
北管曾經是臺灣最流行的傳統「熱門音樂」,北管子弟軒社也是民間數量最多音樂社團。自清代以降,全臺各地北管軒社林立且相互較勁,所謂「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在北管極盛時期,宜蘭、基隆、新北地區曾爆發「西皮、福路之爭」,中部地區則有「軒園咬」的對立、械鬥事件,民間北管子弟社團的爭鬪,是全世界唯一導源於因音樂派系對立所引起的械鬥事件。
臺北市以前有所謂八大軒社,每當廟會各子弟社團都會傾巢而出積極參與,擔任神明駕前樂團,演奏北管牌子為神明開道,曾幾何時,隨著社會轉型,都會區人口的結構變化,如今不需外聘樂師,能夠獨立出陣的軒社,已寥寥無幾,而且每當北管軒社出陣表演,常會被民眾檢舉「製造噪音」,北管在臺北城已日漸式微,軒社幾乎銷聲匿跡。共樂軒是臺北地區歷史悠久的北管子弟社團,早期在大稻埕茶商的支持下,樂團子弟眾多且財力雄厚。每回共樂軒出陣除了龐大陣勢之外,也會推出精緻的繡旗、彩牌、鼓架、宮燈等文物參與遊行,展現共樂軒盛大的實力。共樂軒至今仍有演出北管戲的能力,是台灣少數仍能演出子弟戲的社團。 共樂軒不僅有北管樂團,同時也組織西樂隊、馬隊吹、什音團,包涵各式樂種型態。共樂軒也積極與全台各地軒社交陪,參與各地的廟會活動,成為「頂落有名聲,下落有出名」的子弟軒社。台北地區許多許多知名的北管、鼓亭吹的藝師、樂師出身於共樂軒,如已故共樂軒員朱清松、張金土、陳金來都是共樂軒子弟,也是臺北市登錄傳統音樂文化資產保存者。對臺北地區北管的傳承、推廣共樂軒貢獻良多。 《共樂軒歷史記憶》記載共樂軒的歷史發展,歷代重要藝師,也記錄臺北地區的北管興衰,本書不僅是共樂軒的記憶,也是臺北人共同的北管印象。共樂軒在頭人、子弟的堅持下,歷經百年絃歌不輟,以往人們稱呼這群熱愛北管、出錢出力的軒社成員為「憨子弟」,但是也因為有這群憨子弟的付出,共樂軒才得以傳唱百年,北管戲曲也才能能薪火相傳。現在共樂軒已經台北市政府認定為北管戲曲保存團體,期待共樂軒的師兄弟能繼續堅持「子弟精神」,共同傳承北管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