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北管戲曲歌舞小戲偶戲劇評藝陣其他傳統工藝
|
藝陣
台灣將團
「將」源自中國古代驅邪逐疫之大儺,根據《周禮》、《後漢書》、《荊楚歲時記》等古籍記載,儺祭之方相氏戴兇惡面具、執戈揚盾,執行驅除疫鬼、清淨宅第、墳墓、護靈儀式。方相氏所執之打鬼棒「終葵」,後來人格化為民間驅鬼大神「鍾馗」。古代大儺的意象在台灣則轉化為跳鍾馗除煞;喪葬時紙糊之「開路神」,及護衛神明、開道除煞的家將、官將。但儺面具則改為彩繪臉譜。由「將」之妝扮、道具、功能來看,都與古代之大儺有關。
所謂「將」是指神明駕前的護衛隊,通常隸屬執掌陰間司法之神明,如:城隍爺、青山王、東嶽大帝、五福大帝、地藏王等神祇。相當於古代衙門之差役、捕快,其主要職務為擔任主神駕前護衛,並執行驅邪除煞任務。 根據明代《榕城紀聞》記載,福州地區流傳瘟疫,民眾迎請五福大帝逐疫,有信徒扮鬼臉皂隸,充作五帝侍衛。連橫《台灣通史》「宗教志」亦提及台南五福大帝出巡,駕前有信眾扮鬼卒遊行之情況。目前學界大都認為:台灣家將源自台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官將首則源自新莊地藏庵。 台灣的將團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八家將、八將、什家將、官將首、聖將、五虎將、五毒大神、十二家司、十三金甲等類型,分別隸屬於城隍、地藏王、五福大帝、王爺、青山王等神明之「駕前」部將。將團既為宗教信仰組織也兼具表演藝術功能。 在台灣的廟會中,經常可見威風凜凜的將團,走在神轎前執行開道、護駕、除煞、淨路等任務。有的將團還兼任淨宅、收驚、解厄等儀式。 台灣「將」團的基本屬性是宗教功能,但出陣遊行時卻兼具藝術表演性質,將的演出包涵彩繪藝術(臉譜)、舞蹈(步伐、身段)、武術(套路動作)、工藝(服飾、鞋盔),除宗教功能之外綜合視覺、表演的民間藝術。將源自古代大儺、形成於福州,卻在台灣發展為多元型態、多重功能的宗教科儀和表演藝術。在台灣各地廟會中,將團鮮豔的臉譜、強烈的肢體動作、華麗的妝扮、都成為民眾注目的焦點,加上民間俗信,「將」有驅邪除煞的作用,使「將」兼具神聖性與藝術性。「將」是中國儺文化在台灣本土化、藝術化的典型案例。 呂江銘長期從事將團、神將調查研究,是台灣「將團」專家達人,《台灣家將大全》是他歷經多年蒐集、觀察家將的研究成果,書中對於台灣家將的起源、名詞、種類、角色、信仰、臉譜、工藝、文創,均有深入淺出的詮釋與解析,是一般民眾認識家將、了解家將、觀賞家將的最佳工具書。呂江銘長年對家將文化的堅持我深感敬佩,我樂於推薦其研究成果,更期待讀者閱讀此著作後能洗刷一般媒體將「將團」視為不良幫派、黑道組織的汙名,重新認識台灣最具特色的家將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