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
思想起 歌仔戲
              歌仔戲,是唯一起源於台灣的本土劇種。它融合台灣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工藝,是最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
              高雄衛武營的開幕演出,以台灣本土的歌仔戲作為開場,是名正言順且理當然之事。百餘年來歌仔戲陪伴台灣人走過歷史滄桑,不僅是廟會酬神的媒介,也是台灣人民重要的休閒娛樂與社教管道。
         〈相思唱歌仔〉的劇情主軸是在回顧歌仔戲的發展歷史,透過一位失智的阿嬤,呈現那段歌仔戲的流金歲月。內容涵蓋各種演出型態,如:本地歌仔、外台歌仔戲、內台戲、賣藥班、電影歌仔戲、廣播歌仔戲、電視歌仔戲、胡撇歌仔戲、現代劇場等。演出劇團則網羅全台各地傑出的歌仔戲劇團,演員更集合老、中、青三代優秀歌仔戲藝人。
             其中本地歌仔是歌仔戲最原始的表演型態,以落地掃的方式演出,沒有戲台、佈景、不著戲服、不用鑼鼓,是歌仔戲中最樸素的演出方式;而外台歌仔戲是歌仔戲最普遍的演出型態,通常都是以廟埕的酬神表演為主,演出前先「扮仙」為信徒祈福。內台戲則以營利性商業表演為主,為吸引觀眾購票觀賞,歌仔戲加入機關變景、舞台特效、內台演出使歌仔戲發展成完整的戲劇表演形式。賣藥班、廣播歌仔戲則以藥品促銷為目的,只有演唱並無呈現身段等肢體動作,但也使歌仔戲的曲調更加豐富。皇民化劇、反共抗俄劇則是歌仔戲在政治干預下的產物,但以政治宣傳為目的的戲劇都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同。1956年,麥寮拱樂社拍攝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是台語電影的先驅,台灣初期的台語片都是台語歌仔戲電影。1962年台視開播歌仔戲也登上電視螢光幕,歌仔戲經由電視銀幕傳播到每個家庭,觀賞歌仔戲變得更為方便,但寫實的表現取代了傳統戲劇的寫意表演。
              胡撇仔意謂「胡白攪」,是另類的歌仔戲的表演型態,劇中融合近代時裝、流行歌曲,代表歌仔戲與現代流行文化的結合,體現適應時代潮流的變革。
1990年代的商業劇場稱為「精緻歌仔戲」,是歌仔戲嘗試結合現代劇場的模式,至今仍為歌仔戲「文化場」的主流。
               在不同的時代,歌仔戲都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融合調整演出型式,讓自己跟隨社會脈動,符合時代潮流,寬廣的包容性、豐厚的草根性,正是歌仔戲生存的關鍵,在不同的時期,歌仔戲正如台灣人強韌的生命力,總是適應社會的變遷,結合新的元素,讓生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000000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