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
作陣「滾歌仔」─壯三新涼樂團的本地歌仔
歌仔戲的前身
 
        歌仔戲約在百餘年前發源於蘭陽平原,是唯一形成於台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本地歌仔」正是歌仔戲的前身,也是歌仔戲最原始的雛形。所謂「本地歌仔」的「本地」意指宜蘭當地;「歌仔」則是「歌謠」之意。本地歌仔就是源自宜蘭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
        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歌仔戲的發源地宜蘭地區,為了與歌仔戲作區隔,本地歌仔又稱為「老歌仔」、「傳統歌仔」、「舊卷歌仔」。最初祇是民間歌謠小調坐場演唱,是屬「唸歌說唱」,爾後加上角色扮演和簡單動作,形成「歌舞小戲」;後來再融合其它劇種劇目、音樂、身段,也穿上戲服登上戲台,發展成為歌仔戲。本地歌仔形成之初,祇有〈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四大齣。現有歌仔戲戲碼都是本地發展成歌仔戲之後從其它劇種引入或內台時期後創編的劇目。
       
落地掃的表演型態
 
        本地歌仔班都是由業餘子弟所組成,當時農村青年在閒暇之餘,在廟埕、樹下表演自娛娛人,後來在廟會中跟隨遊行隊伍,載歌載舞邊走邊演,這種陣頭形式演出,稱為「歌仔陣」,本地歌在出陣演出時以竹竿圍成正方形表演區,後場樂隊在外伴奏,樂器武場則有四塊仔(四寶)、五子仔(拍板)、乃台喀仔(叫鑼),文場祇有笛子、殼仔弦(椰胡)、大廣弦和月琴,並沒有使用鑼鼓、鐃鈸。而在地面上的表演型態則稱為「落地掃」或「土腳趖」。
由於形成初期是業餘青年非正式表演,因此參與表演即稱為「滾歌仔」。「滾」,台語有玩樂嬉戲之意,並非正式、專業的戲劇表演。歌仔戲在本地歌仔時期並無職業劇團,也沒有女性演員,純屬農村子弟玩樂性社團組織。
 
本地歌仔的表演特色
 
        本地歌仔是業餘子弟的落地掃演出,因此表演形式也與歌仔戲不同,例如:演員出場時是以倒退方式出場,再轉身面向觀眾;由於本地歌仔演出時觀眾環繞在四周,因此演員第一次出場須走「四大角」讓四周觀眾看清演員亮相。本地歌仔的身段是援用車鼓戲的動作,因此演出動作也與車鼓戲雷同,例如:本地歌仔並沒有穿戲服,也沒有水袖,演出時小生、小旦的「捻扇花」(舞弄扇子),小旦的「駛目箭」(拋媚眼),三花(丑腳)的「閹雞行」(半蹲行進)、「三腳六趠」(以腳後跟踢臀部)等動作都與車鼓戲動作相同。此外本地歌仔的曲調如:留傘調是源自車鼓戲的大補甕;送歌調是援用牛犁歌,其它如桃花過渡、病子歌等也是引用車鼓戲曲調。而七字調、雜唸調、賣菜仔哭(江湖調)則是福建民間流傳的「歌仔」(即錦歌)。
        本地歌仔小旦的妝扮,頭繫布花巾、手持摺扇,老婆(彩旦)兩頰畫紅圈,生角戴鴨舌帽的裝扮也與車鼓戲相同。綜言之,本地歌仔的表演形式與車鼓戲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此推知,本地歌仔就是漳州民間的「歌仔」結合「車鼓小戲」的動作,爾後再吸收台灣其它民間戲曲戲碼、音樂,發展成歌仔戲。
        本地歌仔的表演雖然簡單、樸素,但卻代表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形式,它形成民間,代表庶民的音樂、舞蹈,本地歌仔雖無完整的演出形式,卻能呈現基層民眾的常民藝術。
 
壯三涼樂團歌仔班
 
        「壯三新涼樂團」原名為「壯三班」,壯三是宜蘭市東村社區的舊地名;「壯三班」成立於昭和12年(1937),後來壯三班因日本政府禁鼓樂、團員流失等因素,運作斷斷續續,二次大戰期間,壯三班因成員多為派出所壯丁團,因此未受日本警察打壓,得以持續演出,甚至也應邀到軍機場演出,慰勞機場工人。
終戰後壯三班演出場次激增,「壯三班」正式取名「壯三涼樂團」,所謂涼樂是取自清涼、歡樂之意,也意謂戲班乃業餘子弟玩樂性組織。當時本地歌仔祇有四齣戲,涼樂團曾經受聘到澳底表演,在表演四天之後觀眾仍欲罷不能,所謂「作戲的要煞,看戲的毋煞」,涼樂團因無戲可演祇好漏夜逃回宜蘭。民國42年(1953)涼樂團又因當家旦角陳旺欉眼疾,加上人力不足職業戲班崛起又宣告解散。
 
壯三新涼樂團的新生
 
民國七○年代在本土運動的風潮下,宜蘭本地歌仔也重新受到矚目,參與各種官辦文化活動演出,而且本地歌仔質樸俚俗表演形式,也成為研究歌仔戲源流的重點。涼樂團再度復甦,團長陳旺欉先生也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並應聘到宜蘭高商、蘭陽戲劇團傳授本地仔,本地歌仔也恢復生機。
民國84年壯三涼樂團重新招生重振旗鼓,民國85年,壯三涼樂團以「壯三新涼樂團」登記立案,取名「新」字有新時代、新成員、新希望之意,也象徵新生代傳承傳統本地歌仔的決心。
民國94年陳旺欉先生因病去世後,壯三新涼樂團並未因此解散,在陳旺欉長子陳茂益的努力下,更積極招收新團員,傳習本地歌仔,至今壯三新涼樂團除每周固定在三聖宮傳習排練外,每周日在宜蘭中山公園「滾歌仔」,讓本地歌仔回歸到原本的活動空間。
 
國家指定的意義
 
2013年「俗又有力」的本地歌仔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壯三新涼樂團則為保存團體,指定的理由並非本地歌仔的藝術精緻,或新涼樂團的規模盛大,它沒有光鮮亮麗的明星,也沒有豪華的舞台布景、燈光、音效與壯盛排場,但本地歌仔是代表歌仔戲最原始的風貌,本地歌仔保存台灣唯一本土劇種的形式,且有瀕臨失傳的危機,因此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
至今壯三新涼樂團仍屬業餘子弟社團,團員依然由各行各業所組成,演出時還是維持穿便服、無妝扮、落地掃的表演形式,新涼樂團沒有歌仔戲天王巨星;沒有豪華舞台美術,甚至沒有燈光音響,舞台道具,但卻保留了歌仔戲的初始型態,更重要的是壯三新涼樂團是全世界碩果僅存的「本地歌仔」劇團,政府有責任、義務,必須保存維護「本地歌仔」的命脈。國家指定後的本地歌仔將受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保護,繼續傳承維護本地歌仔,為台灣歌仔戲保存最原始的樣貌,我們也期盼這種源自民間,最素樸、古早的表演藝術,在國家指定、肯定之後,壯三新涼樂團能繼續快樂「滾歌仔」,且為歌仔戲的原始型態,保留最原始的演出型式。


﹝2013年文化部國指定授證專文﹞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