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傳統曲藝再現紅樓

紅樓,是西門町繁華與滄桑的見證者。它曾經歌舞昇平、風光一時,也曾經龍蛇雜處、暗藏聲色。而現在紅樓則浴火重生,成為傳統曲藝最後的堡壘。

一九○八年日人近藤十郎在成都路上設計興建了紅樓,由於外型特殊,又被稱作「八角樓」。五○年代紅樓成為西門町的藝文中心,各種說唱藝術、越劇、京劇等,都曾在此粉墨登場,遠離故國的大陸遊子在紅樓「直把梁州當汴州」。

六○年代起西門町成為台灣流行文化的代名詞,逛西門町是時髦的象徵,紅樓也配合潮流成為電影院。七○年代之後,西門町繁華漸褪,紅樓風采不再,成為二輪電影、三級片和同志聚集的場所。八○年代西門町沒落,紅樓閒置在冠蓋滿京華的台北市,任其頹圮。二○○一年紅樓重新整修並於今年再度開放。

目前紅樓劇場以官方民營的方式,委託「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有鑑於傳統藝術的式微,紅樓劇場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及台北市文化局的協助下,規劃了一系列傳統曲藝表演,使傳統藝術有一個固定演出的空間。這對紅樓、政府文化機構和傳統劇團而言,無疑是一個三贏的政策。

紅樓劇場重塑了往昔內台戲的表演型態。在紅樓,觀賞節目不必衣冠整齊、正襟危坐,觀眾可以自在的喝茶吃點心,任意進場離席。於古老的歷史空間中,欣賞傳統曲藝表演,

台北的傳統曲藝在大家樂熱潮消退後,演出機會急遽減少,九二一地震後平安戲、酬神戲幾乎停止。連續三年的經濟不景氣也嚴重影響劇團生計,加上都會地區寸土寸金,城市中的廟宇大多沒有廟埕,傳統戲曲也失去表演的場地。估計自九二一之後演出場次約減少三分之二,許多傳統劇團面臨了倒團散班的困境。目前是傳統曲藝最艱困的時刻,此時欣逢紅樓重現江湖,以傳統戲曲演出再現風華。我們衷心期盼紅樓劇場重振傳統曲藝的生命,再創傳統文化生機。

 

〔本文刊於自由時報 2002 年 11 月 20 日第 40 版〕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