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
鄉土的守護神—土地公
 

       土地公是最基層的神明,其職位相當於人間的村里長。土地公也是鄉土的守護神,台語俗諺:「田頭田尾土地公」,意謂土地公遍布各地且無所不在,凡是人煙所至之處,無論城市鄉鎮、田野山林都有土地公的存在,因此土地公是台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中國的土地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所謂后土、社神即土地之神。《左傳》「君履后土而載皇天」孔疏:后土者,地之大名也。《周禮‧春官》「建邦國,先后土用牲帛」鄭注:后土,社神也。《禮記‧春官》「君舉而哭於后土」鄭注:后土,社也。此言后土即社神。《春秋‧莊公》:「秋,大水,鼓,用牲于社」《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是言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社神祭祀,早在《詩經‧小雅》「以我齊名,與我牲羊,以社以方」。已有記載。

       土地遼闊不能遍祭,因此必須封社為社以祀之。《孝經諱》:「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白虎通》:「人非土不立,非谷(穀)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因土地廣闊故需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所以土地之神分布各地。在封建時代社祭也有階級之分,《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而台灣幾乎各村里都有土地廟,且各廟宇無論供奉任何神明,也都會配祀土地公,因此土地公是勢力最龐大,「神口」最眾多的神祇。

       土地公原本為對土地的崇拜,屬於自然崇拜爾後轉化為人格神。這種轉型其實是民間宗教普遍的的現象,台灣民間所奉的城隍爺、玄天上帝、三界公等,都是由自然神轉化成人格神。而土地神的轉型最早,按《左傳‧昭公》:「共工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國語‧魯語》「共工氏之伯九有社,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禮記‧祭法》「共工氏罷九州也,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禮記‧月令》「中央土,其成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鄭注:后土示顓頊氏之子,曰黎,兼為土官。《山海經‧大荒北經》「后土生信,信生夸父」此言后土乃夸父之祖父。《淮南子‧氾論》「禹勞力天下,而死為社」高誘注:託祀於后土之神。又按《中國古代宗教神話考》。以上之論,后土乃共公氏之子句龍或即大禹,是自然崇拜人格的結果。

       中國歷代有許多關於土地神是由人轉化而成的傳說,其中大禹、三國的蔣子文、南朝沈約、唐代韓愈、宋代劉知常、岳飛等,都有成為土地神的記載,但在台灣民間人格神的土地公較普遍的傳說有兩種:一說土地公原是周代一位官員的忠僕名為張明德,因背負少主人赴任所會見其父,途中遇大雪,張明德脫衣護主而遭凍斃,臨終時空中出現「福德正神」字跡,此乃上蒼感念其忠義故封為福德正神。其二,土地公原名張福德,其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福德正神」,因此土地公廟又稱福德廟、福德宮。

       土地原本沒有所謂的性別,但在上古時代由於陰陽觀念,天為乾父為陽,地為坤母為陰,且土地「吐生萬物」因此,后土應為女性,《禮記‧郊禮》「社,祭土而主陰氣也」。「祀天就陽位,則祭地就陰位矣」言明土地之神屬陰性。至周代父系社會建立之後,土地神才能轉化為男性,由句龍、社會等記載可見當時土地神已成為男性。在道教信仰中的后土與民間信仰的土地公又是截然不同,后土是道教「四腳」之一,稱為「承天效法后德光大后土皇地祇」,簡稱為「后土娘娘」,后土相對於玉皇大帝(天帝)乃執管大地山川,是謂「天公地母」。台灣民間信仰則以土地公、后土為一體,而土地公當然是男性。

       土地公雖官小位卑,卻是業務最繁忙的基層神明,舉凡守護鄉里、庇佑鄉民、照顧田園、牲畜、守護山林、橋樑、道路、堤防、水閘門(如豐原葫蘆墩圳),連看守墳墓都是祂的職責,可見其業務量之繁重。土地公原本是土地之神,後來工作量卻愈搞愈大,漢蔡邕《獨斷》之言:「先儒以社祭五土之神,五土者,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自此,土地公已身兼數職業務繁忙。

       台灣俗語:「得失土地公會飼沒雞」表示得罪土地公會連雞都養不活。「土地公沒做號,虎不敢亂咬人」,表示土地公沒做記號連老虎都不敢傷人,可見土地公勢力之龐大。

       台灣民間除了廟宇、家中供奉土地公之外,一般商店也供奉土地公為財神,每逢初二、十六「做牙」祭拜土地公希望能蔽佑生意興隆。商人所供奉的土地公通常手持元寶象徵財富。一般的土地公廟並為配祀土地婆,因傳說土地婆乃心胸狹隘的婦人,土地公原本要保佑人人富裕,但因土地婆擔心人人富有將來女兒出嫁無人抬轎,而堅決反對,而土地婆在每月初二、十六固定回娘家,因此商人就趁其回娘家之日向土地公祈求財利,據說此乃初二、十六「做牙」的由來。此外,台灣的採礦業者也是供奉土地公,因為礦業是埋藏在地下,屬於土地公管轄,因此要祭拜土地公才能挖到礦產,台北縣瑞芳、九份一帶土地公廟林立即為此因。

       土地公也是墳墓的守護者,台灣地墳墓的左前方都有供奉后土牌位或土地公像。土地公看守墓園之俗源自《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都故稱幽都。因為后土管轄幽冥地府,而人死歸陰司且埋葬地,必需供奉后土或土地公。

       民間傳說土地公充當守護神則是源自孟姜女的故事。傳說:孟姜女之夫萬杞良被秦始皇徵修築萬里長城,不幸客死異鄉,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萬里長城,祇見白骨遍地,土地公示其咬破手指血滴枯骨,能滲入則為其夫骨骸,孟姜女尋獲夫婿遺骸返鄉途中,白骨受其血淚滋潤竟使膚髮重生有復活之象,此時,孟姜女聽信土地公之言,以布袋裝置骨骸背負返家,竟使其夫無法起死回生,孟姜女不肯罷休,土地公只好為其夫守墓以示謝罪,此為民間版的土地公守墓之由來。

       由於土地公是最基層的神明,因此凡是地方宗教信仰、婚喪喜慶活動,都會迎請當地土地公參與。舉凡廟會繞境遊行都是由土地公擔任前導開路,建醮、廟會、喪葬、做法事、牽亡時土地公要「列席」,民眾入厝、娶新婦、做彌月也不會忘記請土地公參加。

       在《西遊記》小說中土地公還得應付孫悟空的召喚,簡報當地情勢。在民間戲劇中每當好人遇難生命垂危之際,土地公便會出來救援。明代《土地寶卷》中,土地公大鬧天宮與諸神鬥法的故事,在台灣則並無此傳聞。

       台灣民間土地公的造型大概登是身才肥胖短小,銀髮白鬍,手執拐杖滿面笑容的造型,不像一般神明威嚴、肅穆。土地公神像通常頭戴圓型布帽,但如經皇帝冊封(如車城福安宮)或地方子弟考取功名(如楊士芳),當地土地公則改戴官帽,地方子弟有成就連境內土地公都能得到庇蔭,可見土地公與百姓的關係是何等親近。由於土地公是階級最低的神祇,因此在宜蘭地區流傳一則傳說,據說楊士芳在考取進士之前,每次在下田除草時,前方土地工祇市人間得村里長,而進士相當於民間信仰中的王爺,宜蘭俗語:「楊老爺拜土地—要勿 堪哩」表示讓進士跪拜,土地公承受不起之意。

       土地公的誕辰祭典分別是在農曆的二月初二和八月十五~此乃源自古代社祭春社、秋社兩祭,亦即「春祈秋報」之故,並非土地公有兩個生日。為感謝土地公的庇佑,台灣農民每逢土地公誕辰,都會以竹枝夾福金(即土地公專用之金紙),插立田中,俗稱為「土地公拐」,意即製造拐杖供土地公巡視田園之用。

       土地公信仰淵遠流長,它源自人民對土地的感恩與尊敬。土地公雖然神格最低卻是與民眾關係最密切的神祇,由於官小位卑土地公大都簡陋矮小,家徒「三壁」,且大多沒有廟門,但土地廟卻像二十四小時的便利商店一樣,全年無休全天開放,隨時接受百姓祈求,聆聽人民的心聲。土地公沒有豪華住宅,沒有威嚴的造型,甚至沒有神像,但卻是最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鄉土守護神,土地公沒有幫手,也沒有部屬,但祂的業務卻最繁重,擔負的職責也是最繁多,其辛勞可想而知。

       在台灣的每一片土地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土地公就會隨時隨地守護者人們的家園,庇佑著祂的子民,民眾在感恩之餘,更應愛護鄉土,關心我們所生長的這片土地,效法土地公守護鄉里、關懷社區的精神。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