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節令
尾牙與做牙
 

       尾牙是屬於勞資共聚的民俗節令。

       牙,原指市集交易的經紀人。古代期約易物稱為「互市」,唐代因書「互」似「牙」,故轉書為牙。自唐宋稱交易仲介者為牙人、牙檜、牙郎或牙保 ; 以經營貿易為業之商行稱為牙行 ; 營業執照是為「牙帖」;營利所得稅稱為「牙稅」 ; 佣金則謂「牙錢」;而每月初二、十六日供員工肉食即為「牙祭」。

       台灣工商業者每逢初二、十六日輒以牲醴、金紙祭祀土地公,祈求財利俗稱「做牙」。其中農曆正月初二首度做牙謂之「頭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最後一次則稱為「尾牙」。這種「做牙」習俗顯然是由古代朔望互市、翌日牙祭之俗演化而來。

       台灣的做牙祭是工商界專有的習俗,其他行業並不舉行。做牙儀式多在商店門口擺設香案祭拜土地公,其規模較一般祭典簡略,是屬於個別祭祀。做牙之後的祭品通常用來分享同仁犒賞員工,因此做牙並不僅是商人求財祈福的宗教祭儀,也是僱傭之間交流聚會的聯誼活動。做牙餐敘在傳統社會中成為勞資溝通、協調最基本方式,其中叉以年終尾牙最為盛大隆重。

       往昔僱主決定員工來年去留,都選訂在尾牙餐會揭曉。台灣俗諺 : 「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撚嘴鬚」,意謂尾牙宴事關工作去留,因此員工赴宴時總是提心吊膽,面帶憂容?頭牙宴代表職位已獲得慰留,故能歡喜從容。可見尾牙卻實令「吃頭路人」感到不安,特別是在勞工權益未受重視的傳統社會。

       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僱主將要解聘任何員工,則以雞頭相向,假如被免職的不只一人則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被「辭頭路」者。凡是尾牙雞頭所指員工,即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這種暗喻方式勞資雙方心照不宣,毋須口頭辭退也不必書面通知,這是台灣民間傳統的免職風俗。

       假如僱主不想解聘任何員工,則將雞頭朝向自己或將雞頭拿掉以示全體慰留。一般而言,除非員工犯下嚴重過失,否則僱主很少會在平時開除不適任者,通常都會等待年終尾牙再行辭退,其實與現代社會一年一聘的道理是相同的,而且在解聘離職之前以饗宴餞別,其實也很具有人情味。

       至於尾牙辭退員工為何要以雞頭相向表示,我想這是因為雞在民間習俗中是代表「家」和「加」,因為「雞」在台語中與「家」和「加」同音,因此喜慶宴會通常是以雞象徵起家或增添福壽之意,「家」也有多出來之意,在尾牙時則以雞頭所指表示多餘之人,應自行離職。

       尾牙宴除有決定員工去留的作用之外,也有酬謝同仁一年辛勞籍以慰勞員工的用意。台灣的宗教慶典、歲時節令都是家人團圓,親友歡聚,唯有尾牙是純屬工作同仁聯誼聚會亡的節日,且平時由於階級的差別,長官與都屬、老板與員工鮮有同桌共食的機會,唯有牙祭餐敘特別是年終尾牙,僱傭之間可以藉機共聚酬謝辛勞,顯見尾牙知重要性。

       尾牙習俗目前依然普遍流傳,且不僅限於工商業者,其他各業也都比照舉行,所宴請對象則擴充為來往廠商、客戶甚至政府官員、民意代表,而尾牙聚餐也未必訂在十二月十六日,這種質變使尾牙成為一項例行性的交際應酬,許多人在這段期間都必須忙於赴宴到處應酬,這與傳統尾牙決定員工去留、酬謝同仁辛努的原始用意已相去甚遠。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