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生命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信仰祭儀民間俗信民俗活動媽祖信仰王爺信仰其他
|
生命禮俗
生命禮俗中的飲食文化
一、前言
生命禮俗是人生歷程中,從一個階段過度到另一個階段,經由「過關儀式」改變原本的身份,賦予新的關係、階層。例如婚禮使男女朋友成為夫妻,結婚之後身份轉化為丈夫、人妻、媳婦……。使非血緣關係的人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透過「成年禮」(作16歲)使青少年轉變為成人;喪禮後親人變成祖先。生命中的每一個轉化過程都是重要的轉變,因此都有特定的飲食做為象徵。生命禮俗中的特定食物,成為「過關儀式」中的一部分,具有祈求、補強、轉變生命歷程的象徵性意義。 台灣生命禮俗中的食物不僅講求營養美味,最大的特色在於祈求吉祥、增強功能,透過生命禮俗的食物,象徵對未來的期望,並適應新的人生階段,因此生命禮俗中的食物,並非日常生活的飲食,更具有祈福、補身的意義。 二、婚俗中的食物 台灣民間婚俗訂婚十二禮之中,喜餅是其中最重要的禮品,無論傳統大餅或現代西式喜餅,都代表婚姻關係的確認。送喜餅表示向親友宣告終身大事。而民間俗信新人不可吃自己的喜餅,否則將會吃掉自己的福氣。其次十二禮中檳榔則是受平埔族文化影響,所謂「會成袂成,檳榔提進前」,是以檳榔作為男女雙方之見面禮。冬瓜糖或冰糖等甜食象徵甜甜蜜蜜及「食甜甜生後生」,閹雞意指「起家」建立家庭;龍眼乾俗稱「福肉」代表福氣;男方贈送豬肉塊,女方需退回豬骨、豬蹄,意謂「食恁的肉無齧恁的骨」,表示為人不敢過分。傳統訂婚前新郎會先奉上「洗手雞」代表感謝岳父母從小為新娘把屎把尿的辛勞。 女方回禮「糕點」象徵女婿前途步步「高昇」;香蕉台語諧音「緊招」貴子,蓮蕉則祝福「連招」貴子;芋頭代表繁殖力強;長壽麵線象徵長命百歲;訂婚戴戒指前,新娘奉「甜茶」男方親友需喝乾,表示「啉焦焦生????脬」(指生男孩)。 結婚時新郎禮車抵達新娘家,或迎娶回到新郎家門,都會由晚輩、孩童捧橘子或冰糖、蘋果迎請新郎新娘下車,象徵祝福新人吉祥、甜蜜、平安。洞房床上會擺放米糕或發糕、蛋糕,代表婚後家運一路發。新人入洞房後會一起吃紅湯圓,代表一切圓滿、闔家團圓。 結婚宴客時媒人會夾起各種菜餚在新娘面前比劃並「講好話」,例如「食雞」起家;「食塗豆食到老老老」;「食魚丸中狀元」;「食魚喙䫌緊作娘禮」(吃魚嘴快作母親);「吃魚尾叉緊作大家(婆婆)」;「吃豬肚揣著好頭路(職業)」;「吃魷魚囡仔好育飼(養)」;「吃青菜嫁著好翁婿」等祝福語。 此外,台灣結婚宴客時,親家不可全程參加,見到蒸魚上桌時親家就必須離席,不能吃到最後一道菜,表示不可「食人到到」(吃定對方)。宴客結束後「送客」,新郎新娘捧菸、糖果奉送賓客。其中糖果甜點象徵「食甜甜生後生」;香菸代表「年年賰」(年年有餘)。婚後新娘第一次返回娘家稱為「頭轉客」,作客時新人會攜帶糕點、壽桃作為伴手禮,俗稱「等路」或「伴手」,新娘回夫家時,女方則會為新娘準備有頭有尾之整支甘蔗,象徵「節節高昇」、「有站節」(有分寸);兩隻小雞稱為「????路雞」(帶路雞),讓新娘帶回餵養繁殖,期待「年頭飼雞栽(小雞),年尾做月內」。 三、生育禮俗中的食品 生育禮俗中,婦女懷孕時食用營養食品謂之「補胎」,俗信「補胎較贏作月內」,意謂懷孕補胎比產後坐月子更重要。補胎的食品通常是中藥或營養品,如安胎藥方,為孕婦補身並供給胎兒充足養分。據說孕婦食用珍珠粉可使嬰兒皮膚光滑亮麗,喝牛奶、豆漿可使嬰兒潔白細嫩,民間俗信孕婦不可吃醬油、喝咖啡等黑色飲料,否則嬰兒皮膚會烏黑;孕婦吃木瓜、芒果等黃色水果,嬰兒出生後會有黃疸。但這些都是民間傳說,未必符合食品營養作用。 台灣人非常重視產後「坐月子」,作月內期間必須充分進補,才能使身體健康強壯,所謂「查埔愛食望人請,查某囝愛食望生囝」,意指男人想吃豐盛美食就指望人家請客,女人只能等待產後坐月子才能享用美食。 坐月子的傳統食俗最普遍的是麻油雞酒,幾乎所有產婦都是以麻油雞酒補身,其他例如豬肝湯補血、麻油腰子補腎、麻油煎蛋補熱量等,意在增加熱量、蛋白質。豬腳燉花生據稱可增加奶水;剖腹生產則要吃鱸魚促進傷口癒合。坐月子的食物幾乎都會加麻油、薑、酒,而且不可加鹽,據說鹽會生風,產婦會感染到「月內風」,其次坐月子期間也不可食用生冷食物和冰品。 至於初生嬰兒的食物,初期是以母奶、牛奶為主食。嬰兒出生三天(三朝)或十二天,要準備雞酒、油飯到娘家「報酒」,娘家則回贈補品或雞,稱為「送庚」。嬰兒滿月時贈送油飯、紅蛋給親友,親友則回贈白米、雞蛋或石頭(頭殼硬硬好育飼),現代則多改為彌月蛋糕。 民間俗信嬰兒在四個月內不可吃肉,否則會長瘡、吃茄子會蛀牙、吃魚卵不會算術、吃雞爪會撕破課本或作業簿。嬰兒作「作四個月」時進行「收涎」,以紅絲線串穿餅乾,掛在嬰兒脖子上,家人抱著前往鄰居家,首次與左鄰右舍見面,鄰居則折取一塊餅乾,在嬰兒嘴邊唸:「收涎收予焦,後胎生????脬;收涎收予離,後胎招小弟」,祈求下一胎生男孩,並希望嬰兒不會再流口水。 嬰兒長第一顆牙齒時姑姑要送「水米」,謂「孤齒食姑米」。客家族群如家裡添丁,則在元宵節製作「新丁粄」(永康地區則分贈「水餅」),分贈會員或親友,分享喜氣並為孩子建立人際關係。 四、成年禮或壽禮的食俗 成年禮俗稱「作十六歲」,當年七夕以麻油雞酒、油飯祭拜床母和七星娘娘,感謝在成長過程中的庇佑,其中又以台南府城作十六歲最慎重。原住民成年禮則常以頭目賜酒為象徵。客家族群孩子滿十六歲則會以「打丁粄」祭拜神明,並分贈親友,宣告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壽禮稱為「作生日」,通常三十歲、六十歲或八十歲以上才擴大舉辦。一般作生日常用食品是長壽麵線、水煮蛋、豬腳,親友送禮則回贈壽桃,現代作生日則幾乎以蛋糕取代。民間習俗,作壽只能提早不能延後。 此外,如逢年中有閏月,已出嫁的女兒必須準備「豬腳麵線」為父母祈求長壽。中部習俗每年「立夏」,女兒須贈送父親補品,俗稱:「立夏補老爸」。 五、喪葬禮俗的食品 喪葬禮俗中與食物相關的民俗不多,親人斷氣後要在腳底拜「腳尾飯」,即在白飯上插一雙筷子,並放一粒鴨蛋(表壓制不好之事),腳尾飯祭拜後通常丟棄不會食用。 守喪期間家屬每天早晚需「捧飯」祭拜亡者,「待死如待生」直到「百日」。 喪禮中的祭品通常是單數。出殯時要拜「豬頭」(以豬頭代表全豬),因此台灣俗語有:「在生一粒豆,較贏死了拜豬頭」之俗語。喪禮後宴請前來幫忙的親友用餐則稱為「吃白肉」(白色指喪事),喪家也會致贈韭菜、甜點讓親友帶回,意謂祝福大家長命(韭音同久)、大賺錢。 六、結論 從台灣民間生命禮俗中的食品觀之,每一項食品均有其代表性、象徵性意涵,其中婚俗食品是以祝福、祈求為主。生育禮俗的食材則以進補為目的;成年禮食品有謝神或建立人際關係之作用;壽禮食品皆為祈求延年益壽之象徵;喪葬禮俗中的食品未必具有實質功能,但卻代表百姓的希望,反映人民的價值觀,透過這些禮俗食品,轉化身份、關係,期待更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