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灣民間開工「動土」儀式
「動土」即建築物正式施工前所舉行的開啟儀式,其目的在祈求施工過程人員平安、工程順利、圓滿完成。
華人社會普遍相信良辰吉時、方位,因此地理風水、黃道吉日之說成為共同的民間俗信。華人地區舉辦婚喪喜慶、祭典科儀、建築施工、歲時節日活動,通常都會選擇吉利的時間、方位,開始進行、啟用或營運。此項俗信反映華人對時間、空間,具有吉凶禍福的概念,且認為「開啟」的時間、方位將影響日後的運作。
建築空間的開工向來被視為重大情事,凡是公共建築如公部門辦公大樓、地方宮廟、學校、機關的開工,或私人、家族宅第、祖墳、家祠的建造,啟用時無疑是個人、家族、公眾的重要大事,對個人而言這是人生大事,對族群而言,將影響宗族興衰,對民眾而言則涉及地方未來發展,且會耗費鉅資方能完成,而完工之後將難以變更其構造、外型,因此開工動土需慎重其事,以趨吉避凶尋求心安。
台灣民間在建造不僅重視「啟動」儀式,建造過程禁忌繁雜,且須善待施工、規劃人員,避免施工者刻意破壞地理風水造成傷害。完工之後尚需辦理「安龍謝土」、「入火安座」、「入厝」、「落成啟用典禮」等各種典禮、科儀。
興建或改造建築物的開工儀式稱為「動土」。儀式過程、祭祀對象各地不同,但大致而言有其固定模式,即選擇吉利日期時辰、祭拜神明,之後進行開工啟動工程。
動土時辰通常選定在清晨至中午時間,因白天陽氣盛、避免陰煞靠近。祭祀對象則為當地宮廟神祇、土地公、地基主及當地之老大公、好兄弟等。其中又以土地公與地基主最重要。土地公即土地之神,相當於人間之村里長,建築物建造在土地之上,對於「承載」建物之土地,當然需祭祀。其次地基主亦即土地原本之主人,歷經時代變遷轉變,土地主人亦歷經變換,但對歷代土地之所有人仍需心存感恩,希望在不同時空中能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臺灣民間凡是重要節日、遷居入厝、開工動土,也一定會祭拜土地公、地基主,向地方村里長及歷代土地之主人稟報。
動土儀式一般流程是公共或大型建築,通常在預定之建築工地,以砂土堆成梯字型砂堆,中央插著紅色木柱,上書建築物名稱、開工日期,建造單位名稱。由地方首長、民代、施工單位主管焚香祭拜(或加唸疏文),之後以新鏟或鋤頭鏟土,並將砂土覆蓋中央木柱,重複三次即告完成動土。
宗教建築如宮廟、紅壇、五營等,通常會迎請神明坐鎮,並以金紙、淨水淨場,由乩童、輦轎「踏廟地」,確認建築物範圍、位置,避開三煞方位,之後再進行祭拜,請神明護佑,待宮廟竣工後還要舉行安龍送虎、入廟安座,甚至舉辦建醮科儀。
私人開工動土通常為宅第、祠堂和祖墳、新墓;納骨塔等陰宅之「破土」。陽宅動土需注意家族中是否有待產孕婦,避免動土時「動到胎神」,造成嬰兒天生殘障。新宅動土需擇定吉祥方位,不可「在太歲頭上動土」,亦即不能在值年星君所佔方位動土。一般農民曆上皆有記載當年太歲所屬方位,及適合動土之日期、時辰。動土之後並在建築物四方位翻土,並放置五穀種子(代表五穀豐收)、鉎(台語「生仔」象徵生生不息)、木炭或過火用之炭灰(代表子孫生湠)、鐵釘(出丁生男兒)、硬幣(財富)。至於陰宅(祖墳、新墓、納骨塔)則在完工後舉行「完墳」(墳墓完工)、祭祖儀式。
民間認為動土是重大事件,因此在公共、大型工程動土儀式中,會聘請舞龍、舞獅、鑼鼓陣頭演出,一則製造熱鬧氣氛,再則以人群聚集,陽氣旺盛壓制陰煞,並以龍獅祥瑞之神獸驅離邪魔惡煞。
動土儀式之慎重、oo,其實代表民眾對建築開工之重視,祈求一個「好的開始」,希望日後一切順遂。其次在施工建造過程中將會破壞原有之生態平衡,因此必須在事前預告、祈安,完工後進行安頓、祈福,反映台灣民眾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及對生態環境的護衛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