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生命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信仰祭儀民間俗信民俗活動媽祖信仰王爺信仰其他
|
其他
臺灣祈雨
傳統農業社會農民看天吃飯,雨水是否充沛將影響農作物收成與人民生計,而現今工商社會百姓對水需求更加殷切,除一般民生用水,尚有工業用水、農業灌溉、商業用水(游泳池、SPA、洗車業者)等供水需求。如逢久旱不雨,民眾也束手無策,所謂「天沒雨,人無步」。在求助無門情況下,人民只能祈求上天普降甘霖造福百姓。
祈雨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的習俗,自古以來無論任何國家、任何族群,每當久旱不雨都會舉行宗教祈雨儀式。祈求上天、上帝、神祇、祖靈降雨除災。臺灣原住民阿美、魯凱、賽夏、賽德克、平埔族,也都有祈雨儀式,因為乾旱缺水是各族群共同面臨的問題。因雨水不足將直接影響到人民的收成與生活。畢竟水是維持人類生命最基本的元素,漢人早期移墾臺灣初期,各族群械鬥爭執事件,最常見的起因就是爭奪水源。沒有水即使擁有土地人力,也無法耕種,維持基本生活。 中國古代祈雨儀式稱為「雩祭」,設有專職的官員,巫女負責祈雨祀典;祈雨方式則多以舞蹈求雨,或將專責祈雨的巫祝燒死,以祈求上天降雨解除旱象。古人認為天災(洪、澇、瘟疫)的發生與帝王施政有關,因帝王犯過錯所以天降災難懲罰全民,故歷代皇帝每當發生嚴重災難,就必須下「罪己詔」,認罪自責以祈求上天憐憫眾生,免於天災肆虐。中國古代祈雨儀式最早是商湯「桑林禱雨」的故事。傳說殷商時期乾旱不雨長達七年,致使草木枯死、稻禾不生,商湯於郊外設壇祈雨,並自省過失卻仍無效。經巫祝占卜得知須以活人獻祭方能解旱,商湯乃自願作為犧牲,祈求上天勿因一人之過累及萬民。此舉感動天地普降甘霖,自此每逢旱災,皇帝或地方官舉行祈雨儀式,並自我譴責,祈求上天憐憫眾生、解除災難。 祈雨儀式歷來多由官方主導,乃因自古祈雨均由帝王或官員擔任,而祈雨乃是公共事務非個人家戶之事,故須由官員代表百姓求雨。且古代人民無權祭天,須由天子或天子所任命之官員,代表人民執行祭儀,百姓不能踰矩身分權限,直接祈求上天降雨。至今臺灣祈雨活動仍由公部門辦理,非由民眾逕行祈雨。 祈雨地點因商湯在「桑林之野」,且因農田園林、河川水澤多在野外,故祈雨地點也都在荒郊野外或河邊空地。古代商湯祈雨齋戒、素衣。而臺灣早期祈雨則披麻帶孝,或穿著白衣素服以表虔誠。但並無自願作為犧牲之心態。臺灣祈雨,按文獻報導記載通常有齋戒、沐浴、禁止殺生,穿喪服草鞋、執招魂幡,表示哀傷祈求上天降雨、憐憫眾生,穿孝服如喪考妣表哀傷至極,祈求上蒼憐憫,體恤百姓因旱象無以維生之苦。 傳統進行祈雨科儀時,會將紙糊「商羊」高掛竹端,象徵「商羊飛舞」。商羊乃古代神話中之雨鳥,傳說在下雨前商羊會單腳跳舞,故見「商羊飛舞」,即代表降雨徵兆。故古時每逢旱災百姓即扮商羊跳舞求雨。此俗流傳至今,臺灣地區求雨儀式也會紙糊商羊,吊掛在青竹頂端,並搖動商羊,象徵「商羊鼓舞」,將普降甘霖。 古代祈雨也有曝曬土塑龍造型或龍王神像,使其感受人間乾旱之苦,或舉行「送旱魃」儀式,旱魃即旱鬼,是造成旱災之元兇,故以紙糊旱魃,並將旱魃送走或殺死,方能解除旱象。古人認為旱災之形成乃「旱魃為虐」之故,故須抗旱魃,或送走、或焚燒旱魃方能除旱降雨。在臺灣祈雨儀式中也可見「亢旱魃」之詞,但並無殺除旱魃之儀式。 古代皇帝祈雨的對象是上天,但祭天乃天子之專利,百姓無權直接向上天求雨。而民間則僅能向「龍王」或「雨伯」祈雨,蓋「雲從龍 風從虎」,中國民間一向有「龍王主水」,而「雨伯司雨」之觀念。久旱不雨應向主管雨水之神祇祈求方能應驗。但是臺灣龍王、雨伯信仰並不普遍,祈雨通常向媽祖或城隍求雨。媽祖原為海神信仰,但隨著移民的拓墾過程,媽祖在臺灣已轉化成「全能之神」,臺灣媽祖傳說有:助戰、平亂、救旱、除蟲救災、治病、接炸彈等許多的神蹟,臺灣媽祖職能無所不包,其中又以「施雨助耕」最為普遍,反映臺灣早期農業社會民間相信媽祖遶境、進香沿途將帶來雨水,此說源自「大道公風、媽祖婆雨」之鬥法傳說,謂大道公聖誕必將刮風,而媽祖婆遶境進香必定下雨。而臺灣媽祖遶境進香割火多在元宵節至三月廿三媽祖聖誕期間,例如大甲媽、白沙屯媽祖多在農曆二月底三月初進香,此期間正是農民播種後稻苗生長期,有待雨水滋潤,而媽祖進香路線所經之臺中、彰化、雲林、嘉義皆為農業鄉鎮,農民期待媽祖能帶來雨水,因此進香沿途信眾熱情供應飲食、住宿,期待媽祖前來遶境,期望媽祖進香所經之地雨水充沛。 臺灣祈雨對象除媽祖之外,尚有城隍爺、神農大帝、觀音菩薩以及三官大帝等神明。城隍即神界的地方官員,相當於地下縣市長,必須負責地方公共事務,庇佑境內風調雨順。神農大帝則職掌農事,久旱不雨也要由主管農桑之神負責處裡。觀世音菩薩慈悲為懷,必能體恤百姓之苦降甘霖,三官大帝之「水官大帝」執掌「水界」,主管雨水相關之職務,由此可見祈雨之神明,均與降雨或水相關。 在現有文獻、報導資料中,全臺各地的祈雨都是由地方公部門首長主持,祈雨祭拜神明以媽祖、城隍居多。而祈雨方式則分「上疏文」祈雨或舉行「求雨祭儀」。 臺灣2021年初至6月期間中南部地區乾旱,導致各地實施限水、停耕,是自1947年以來最嚴重之旱災。2021年3月7日,農田水利署委託大甲鎮瀾宮舉行祈雨儀式。大甲媽祖向來有「雨水媽」「過水雨」之稱,意即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所經之處都會下雨為媽祖淨路或洗塵。祈雨儀式由水利署、臺中市政府、鎮瀾宮人員共同致祭。請出祈雨神尊是大甲二媽、神農大帝、貞節媽、太子元帥、土地公等眾神。大甲二媽不輕易出動,凡事由大媽主持,三媽則是負責外務,故媽祖俗諺有「大媽鎮殿,二媽吃便(無專責職務),三媽出戰」之說。此回大甲鎮瀾宮請出二媽,即表示「戴誌大條」,反映乾旱之嚴重,故須二媽親自主持。 貞節媽即大甲貞孝坊的林春娘,因家貧自幼過繼給余家當童養媳,十二歲未婚夫婿溺斃,林春娘即守寡奉養公婆維持家計,道光年間建貞節牌坊以表彰貞節。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曾三次圍攻大甲,阻斷水源,封鎖大甲。林春娘三度祈雨皆靈驗。自此貞節媽成為祈雨之神。在暌違58年後,貞節媽再度出馬祈雨。至於神農大帝則是主管單位;三太子則率領神兵神將護持法場;土地公相當於在地村里長,必須參加地方的任何祭典。由此可見祈雨儀式之隆重,及民間諸神之職務分工。 大甲鎮瀾宮祈雨之前,參與者皆齋戒吃素以表虔誠,活動當日則身穿白衣以示慎重。祭壇依古禮吊掛紙糊「商羊」,代表「商羊鼓舞」雨水將至。四周則吊掛「大抗旱魃豐禾潤」、「皇天降雨救萬民」、「五湖四海龍王」、「皇天降雨救萬民」等旗幟,顯示百姓祈求降雨之心願。 在現代氣象科學發達的時代中,民眾都理解,旱災涉及全世界天候變遷,地球暖化有關,未必是因旱魃為虐、帝王犯過,而祈雨也未必能降雨,但民俗科儀主要功能並不在祈求目標之實質作用,而是在科儀所具有之社會功能,質言之求神拜佛未必能平安發財,但可給予民眾希望信心。大甲媽祈雨之後雖然未能如願以償天降甘霖,但此事無疑引起了全國人民關注,成為當時國內新聞焦點。其意義在於傳承臺灣傳統求雨民俗,保存民間祈雨儀式,經由祈雨科儀安定民心帶來希望,但最重要的意義是在於透過民俗文化宣導民眾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因此即使求雨未果,也讓民眾正視「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